林毅夫: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原动力

清风明月网 zblog笔记 2025-04-05 20:17:03 8582 2

所谓气质之性,是指既属诸人而言也,斯其谓之性者也。

[51] 先有未发之中即心本体,后有中节之和即心之用,这又同朱熹一样。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。

林毅夫: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原动力

总之,良知既是认识来源,又是认识标准。在本体论上,他同朱熹虽有分歧,但主要是批评朱熹析心与理为二,并不反对朱熹的心本体论。这就是他所说的感应之机。[143]《明儒学案》卷十二。他们虽然都讲心本体,但朱熹毕竟析心理为二,析心物为二,王守仁则完全合心理为一,合心物为一。

总之,不能分内外,更不能有出入。他认为朱熹的格物之学繁难而无必要,因为天下事物,不胜其烦,如何一一知得,即使知得了,也无关于作圣之功。薛瑄所强调的则是心之知觉活动即用的方面,这是对朱熹认识论中积极因素的一个发展。

[142] 这样一想,心也定了,气也清了。他说:人只于身内求道,殊不知身外皆道,浑合无间,初无内外也。在认识论上,他强调理不离物而心是反映理的。[38] 这里,他以气化运动为基础,说明了道器关系,这在朱熹看来,就是以形而下为道。

他有一个日光飞鸟的比喻,说:理如日光,气如飞鸟。是岂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谓乎。

林毅夫: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原动力

只是难能,然不可畏难而苟安,直下承当可也。贫富贵贱,得丧荣辱,一听于天。这同他的一气流行,一本也的思想是有矛盾的。明朝建立后,社会经济有一定发展,特别是私人工商业有较大发展。

他很崇拜朱熹,晚年专程去福建谒朱子墓,《日录》中还记载着他常常梦见朱熹一类的话。[83] 他认为知而不行,就是虚泛而不切实际,只有实行之后,才能事与理相会而知得真切,这就接近于把实践看作检验知的标准,但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明确认识。他认为性即是理,因此本善而无恶,有不善者,皆阴阳杂揉之粗滓也。[20] 又说:易有阴阳,即浩然之气也。

同格物致知说相联系的,还有知行关系问题。恕即是推此性于人,非性之外别有一理为恕。

林毅夫:中国仍是全世界经济的原动力

然事几万态,太和难保,不有精鉴以为权度,难乎免于流俗架空之患矣。[32] 论太极则必须兼理气而言。

[63] 认识虽来自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,但所以能够闻见的知觉作用,则在心中。理虽不离气而独立,亦不杂气而无别。因此,理气本不可以分先后,也绝不可以分先后。如果能复其性,就真正做到了与天地合其德,不会自小而能同其大,不会自私而能同其公,即能与天地参了。这就把观念的东西同客观事实统一起来了。朱熹对气的论述是很多的,这一点,显然被薛瑄继承和发展了。

[101] 他把道、德、诚、命、忠、恕等等理学范畴,统统归之于性,以性为万理之统宗,而其内容就是仁义礼智。在他看来,宇宙万物由一气流行产生,没有什么宇宙精神之类的东西来主宰。

朱熹哲学的演变,至明前期的薛瑄、吴与弼、陈献章等人,发生了重大变化。轩即是兰兰即我,人谁不仰国香清。

形而上下,是就其有形无形而言,并不是说,在有形事物之上,还有一个独立的精神存在。他说:盖人能恭敬则心肃容庄,视明听聪,乃可以穷众理之妙。

他把朱熹哲学中的精神本体拉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,否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独立性,因而只有唯物主义性质。这就是说,植物没有知觉但是有性,动物既有知又有性,而人则有知有觉又有性。[1] 这是强调以自我为主体的心学思想。他说:为学不在多言,顾力行如何耳。

[65] 这个比喻尽管带有很大的直观性,但却是一种朴素的反映论思想。他要求人和自然的和谐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,这在封建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。

以是知前天地之终,今天地之始,气虽有动静之殊,实未尝有一息之断绝,而太极乃所以主宰流行乎其中也。他说:实尝用力于颜子之学,则能知颜子之所乐。

但是,薛瑄认为,只有圣人才能不虑而知,不免而中,自然与天地合其德。[150] 正如张载所说,贫贱忧戚,可以玉汝于成。

他认为知行二者是相互联系、相互促进的。但总的说来,明初的理学家着重于博学广识,考定文物制度,纂修前人著作及前代历史,理论上建树不大,思想特点不很明显。著物则各形各色而分殊矣。心体虽无穷,但只是指心统性情而言,它是人所特有的,是指性之在人者而言。

这是向心学发展的一个明显的标志。朱熹也有这些思想,但更加强调心地功夫,即自我修养。

[143]《日录》,《吴康斋先生集》卷一。思想上,朱熹哲学仍然居于统治地位。

就自然规律说,更要逐事逐物穷其理。至宋诸老先生,多将本原发以示人,亦时不得不然也。

评论

精彩评论
2021-01-02 15:50:28

你好你好好的话说

2021-01-02 15:48:48

哈哈哈回家试试